甜,是众多人向往的味道,是一种成功的味道。我们用“甜”来形容中国电科39所发展之路。近年来,39所发展成果丰硕,接连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一系列瞄准创新的改革举措加速推出,为铸造大国重器打造了创新生态。1月12日,《新闻联播》播出《大国重器 起航2025》节目,作为大国重器的代表,节目播出了39所承研的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和佳木斯66米口径深空测控系统天线。
当前,39所承研的云南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天线正在全面推进,新疆110米射电望远镜已完成轨道基础圈梁合龙,吉林120米射电雷达系统已启动研制,标志着目前全球口径最大的三台全可动天线均由39所承担。这三台巨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分别位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相信随着这些拥有着“世界第一”的射电天文观测天线装备的投用,使我国在天文观测方面的能力将跃居世界前列。
目前,在我国云南大理无量山中,正在建造一座口径极大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2020年12月,39所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签约该项目。
该项目是目前世界最大口径的全可动天线,建成后,脉冲星综合观测能力将居世界领先地位,可在PNT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全球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组网观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在射电天文观测、脉冲星导航、VLBI测定轨等领域的大国重器。
在云南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开建的同时,新疆奇台县也正在建造一座直径110米的全向可动式射电望远镜。2023年4月,39所与中科院新疆天文台签约该项目。
技术专家表示,“与FAST不同,奇台射电望远镜全向可动,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观测大部分天区,但要想让110米直径的望远镜转起来,并保持极高的探测精度,不是件容易事”。39所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主副伺协同控制的大口径天线高精度控制技术,实现天线几何中馈源、主反射面、副反射面的最佳匹配。同时,通过运用全数字信号,提高伺服控制精度和反应速度,降低系统观测噪声,确保射电望远镜“看”到更远、更清晰的宇宙。
110米的全向可动式射电望远镜将超过35层楼的高度,重量达6000余吨、球面口径面积相当于23个篮球场,能实现从150MHz - 115GHz的高质量观测,观测时面形精度达到0.3毫米、指向精度2.5角秒,可高精度观测遥远宇宙中无线信号十分暗弱的天体。该项目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口径超大、工作频段超高的特点,建成后其综合观测能力将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在纳赫兹引力波、快速射电暴、黑洞、暗物质等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为我国空间活动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在吉林省桦甸市,又一项天文领域的重大工程正在悄然崛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20米射电雷达系统。该项目不仅是科技强国战略征程中的关键助力,更是我国科技水平的直观体现。2024年8月,39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约该项目。
这台新的射电望远镜口径120米,采用完整波束波导馈电系统,发射功率达到一兆瓦,是世界上发射功率最大、探测距离最远的大口径雷达天线。该项目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的技术水平再次迈上了新的台阶,更将为我们揭示宇宙奥秘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观测到更广阔的天区,还能够通过向天体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回波的方式,精确测量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这一功能对于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对行星和小行星的研究,为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