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交响曲 发展之“甜” 做创新的引领者 推动者
      发布人员:网站管理人员     发布时间:2025-03-04 10:58:34    浏览量:565

              

      甜,是众多人向往的味道,是一种成功的味道。我们用“甜”来形容39所发展之路。近年来,39所发展成果丰硕,接连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2024西安卫星应用大会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中国电科39所发布了4.5米Q/V频段全空域四轴结构机动信关站、4.5米低轨Q/V频段固定站天线系统和7.3米车载三频段测运控系统,这三款产品不仅能够为国内测控企业提供更为先进优良的装备,助力其提升测控能力与技术水平,还将在国内测控企业的海外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高效且优质的资产保障。

       

      一直以来,作为我国精密天线与跟踪系统专业化研究所,39所创新之路从未停止,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坚持技术创新,坚持以变谋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40米口径天线 15个月建成

      作为大口径天线的重要指标,提高主面精度一直是39所研发团队努力的目标。传统转台式天线设计是单纯通过优化天线背架,增加撑杆截面和刚度来减少主面变形,但会使天线重量成倍增加,反射体与座架的连接方式仍通过叉臂连接,在重力作用下,天线呈船型变形,变形不均匀,导致反射面精度不理想。

      39所承研的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仅在结构设计方面,就首次运用保型理念,设计等刚度梁,反射体通过等刚度梁再与座架连接,保证了主面的变形均匀,同时,配合预调与吻合技术以及副面实时调整技术,大幅提升了面型精度和天线效率。该天线集成了环网冗余及双机热备份技术,采用修正型双反射面设计和等刚度俯仰支撑结构,可在多个频段工作,且经测试组现场测试,天线效率远超合同指标要求。

      2023年5月15日,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同年9月,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启动建设。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之上,极端环境并未阻碍三十九所人前进的步伐。39所工程队队员纷纷拎起行囊,奔赴祖国西陲,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关键部件出所测试验收、现场施工工艺方案确定、天线系统吊装完成……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日喀则站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12月13日,系统完成验收预评审和初步移交;12月19日,成功获得VLBI干涉条纹……15个月,完成40米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是三十九人交出的成绩单。
       

      这台望远镜加入后,将与39所承研的上海佘山25米口径望远镜、云南昆明40米口径望远镜、乌鲁木齐26米口径望远镜等和上海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简称VLBI)数据处理中心一起,共同构成观测网,中国VLBI网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最长基线将超过原有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的约3200公里,拓展到约3800公里,可视天区提高25%,X波段角分辨率较过去提升18%,好于2毫角秒。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在超大质量黑洞、致密天体快速时变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银河系动力学、高精度天地一体化参考架等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
       

      为中国复眼项目实现深空目标的测量与探测

      “中国复眼”项目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建设,将成为世界上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通过高分辨率观测小行星,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为配合中国复眼项目实现深空目标的测量与探测,39所在浙江建设中国复眼嘉兴接收分中心。中国复眼嘉兴接收分中心是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是由多个雷达单元构成的深空探测装置,其将实现对小行星、月球、航天器、类地行星等深空域目标轨道、三维形貌、形变等物理特性的高精度测量,支撑近地小行星防御、深空探测、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为研究行星形成、生命起源、物种灭绝等世界前沿科学问题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中国复眼嘉兴接收分中心,对该项目后续观测接收具有重大意义。
       

      嘉兴接收分中心主要由一套等效口径为50米的接收天线和控制室组成,其中,39所承研的50米天线结构设备总重1600吨,包含天线反射体和天线座架两大部分。

      50米天线安装过程中,39所实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结合大型天线结构特点和安装方案,充分利用自动化机械设备高效的施工优势,替代传统的“人海战术”和大规模“满堂架”式施工方法,大幅提升外场形象和效率。

      预计3月份,39所50米结构工程队将完成天线系统主反射体的吊装任务。后续将进行电气和馈源设备的调试,尽快与北理工进行观测任务的模拟和联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三十九所人在寻常中坚守,在变局中求新,在困境中破局,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