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作战 圆满完成48套天线研制任务
      发布人员:网站管理人员     发布时间:2018-12-27 14:16:13    浏览量:1113

              

      2018年年中,中国电科39所参与了某部重大项目中48套天线的研制任务。任务包含各种类型天线,16米、9米、7.3米,且工作在不同频段,要求本年度完成全部设备的出所验收。这对于39所,特别是卫星应用事业部、装备制造部,都将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如何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难题。

      统筹策划

      项目启动之初,科研管理部计划处组织了项目研制动员会,所长李东伟、副所长李红卫及各参研单位都参加了动员会。所长首先强调了项目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会议基调:“我们不是来讨论能不能按时完成的问题,而是来讨论如何完成的问题”,并要求大家献计献策,共同完成研制任务。李副所长要求各参研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实时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计划处统筹策划,将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到卫星应用部、天通公司、三河公司、制造部、采购中心等各个部门,一场各部门统筹协作的大规模战役拉开帷幕……

      精心设计

      作为研制前端的事业部设计部门,卫星应用部组织强有力的设计师系统,以高峰同志为总师,各分系统抽出精兵强将,统筹策划,加班加点投入设计仿真工作。微波室在以往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对馈源方案进行设计优化,使其完全做到免调试,并使各项指标优于国内先进水平,电气设计师与结构设计师相互配合,在短期内完成了十多种馈源的设计工作。与此同时,结构室的相关技术人员也在加班加点,进行天线结构的设计、出图,期间多次讨论、更改,追求最可靠、最完美的结构效果。48套天线的结构设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借用,存在很多改进要求,每一套天线的基础都需要根据不同阵地的不同布局进行对应的设计。其中,刘剑同志不仅负责了48套中的6米、7.3米、9米天线的结构设计工作,还肩负着其它几个项目全新天线的结构设计工作,同时参与了一系列天线的投标工作,并连夜为投标工作制作了精美的动画。48套天线的伺服控制在硬件和软件的实现上各有不同,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工程室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时间和人员的保证,有很多项目需要出差进场,为了保证48套天线项目有足够的研发人员,室主任多方面协调,人尽其才,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短期内完成了天伺馈的设计以及外购器材申报工作。整个项目转入生产加工阶段。

      加工生产

      项目启动之初,计划处、制造部与卫星部一起,对项目研制所需的外协外购资源进行了精心策划,包括零部件的加工、存放、运输、验收等各个环节。各级领导深入多个外协外购厂家调研,利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共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所内承担了大量制造加工工作,其中部分结构件由西安周边的外协厂加工,70多套机柜由三河公司加工,馈源分别由天通公司和202车间共同完成。按照分工,各个参研单位立即调集最强的加工力量,投入到加工生产中。三河公司在11月中旬,就已完成全部70套机柜的生产任务,并运抵试验场。

      随着验收节点日益临近,制造部,特别是202车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车工组的员工没有退缩,没有抱怨,争分夺秒,马上投入了到生产中。铣一组、铣二组承担着48套16米天线1116件波导弯头的加工。几位师傅都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她们操作普通铣床,每一个尺寸是要靠手摇出来的,一天站立十几个小时,连续的加班加点,劳动强度大,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铣二组充分发挥设备优势和人员优势,加工完复杂难干零件的基准后再交由铣工一组普通设备加工,进行分工协作,提高加工效率。

      加工完成的所有零件最终都要由钳工组的师傅们组装成合格完整的产品。能否按节点完成任务,钳工组责任重大。车间主任、生产调度身先士卒,组装产品,钎焊三位师傅承担大量波导弯头的焊接工作,他们加班加点,想方设法优化工艺解决大量生产难题。制造部主要领导现场驻守,统筹指挥,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事业部领导、技术专家亲赴现场及时解决技术问题,保证了装配工作的有序进行。截至12月初,生产加工初步具备装配调试条件。

      装配测试

      本次48套馈源中,有8套三频段、14套双频、9套扩频共计31套馈源都在草堂装配验收。为了能不受干扰、集中精力,微波室十几位工程人员在王珂主任和项目主管田小弟的带领下驻扎草堂实验室,一连十多天,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8套三频段中的X、Ku频段部分陆续装配、测试完成。同时,车间加工好的零件分批次陆续被送到现场,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微波结构的赵家顺同志与车间主任严勇负责沟通协调急件的加工次序。202车间调度了钳工组大部分人过来一起装配,很多零件在201车间刚刚涂覆好就被送了过来,拿到手里还热乎乎的就开始了装配。车间和外协厂家交付的零件源源不断的被送到装配现场,平均每一个小时就有一车零件送过来,摆满了两个大工作台,很是壮观。节点前的最后冲刺阶段,202车间领导把所有工人都调过来一起装配。负责结构的王欣、程有伟、张应庆将零部件按组别安排好,分发下去,大家围坐在工作台前,紧张有序的开始装配,刚装配好的部件被送到测试桌,负责电气的高旭、梁斌、张琳、冯艳香、王冰洁、刘熠进行调试测试,忙碌中秩序井然,扳手与螺钉上下飞舞。多套仪器、多个测试场地同时开工,终于如期完成了31套馈源装配调试!

      按照预先安排,大结构件全部堆放在试验场,便于测试组清点。在临近验收的几天里,千余吨的结构件陆续运到,201车间魏建军同志带领工人,冒着严寒风雪,日以继夜吊装卸车,很快将结构件吊运到位。在本项目的研制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临近验收的阶段,大家不分昼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按期完成任务,确保验收。这种敬业精神,是我们攻坚克难的最大法宝!

      总结

      48套天线研制是一项全所总动员的大项目,各个部门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同时又相互帮助,用了短短的三个多月共同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按节点通过验收的目标。科研管理部计划安排缜密;采购中心全力配合,保证设备、器件能及时采购到货;卫星应用部各个技术室分工协作,全力以赴;质安部暗室测试人员两班倒,全力保障测试验收;制造部的同志们更是不畏严寒、不分昼夜……群策群力、协同作战是打赢这场胜仗的法宝,也为我们在较短时间完成大批量天线的研制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增强了我们今后拿下更大目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