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电科39所沈泉:选择通信测控事业,就是要开拓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发布人员:网站管理人员     发布时间:2017-09-05 13:06:05    浏览量:4077

              

      转自:中国电科微信公众号
      历史成于细节,精神源于奋斗。
      堇色流年,朴实无华。
      在字里行间,
      流动着丝丝缕缕的情愫与感动,
      印记着青葱岁月的波澜与壮阔。
      这是跨越时代的记忆,
      亦是人文电科的真情。
      他们不忘初心、执着探索的信念,
      早已随着时间的沉淀印刻为中国电科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基因。
      真心!用心!有心!
      走进内心世界,
      倾听普通故事,
      感知中国电科人共同的家国情怀。
      本期故事:选择通信测控事业,就是要开拓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本期人物:沈泉
             沈泉,1961年11月出生,江苏启东人。198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电科39所,在天馈技术领域辛勤耕耘,成功攻克了“800兆赫频率复用网络”、“七通道射频旋转关节”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使我国的通信测控技术步入世界先进前列,为发展我国的卫星通信、卫星测控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得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电子科技杰出人才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席专家”等荣誉称号,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获立二等功。
              他说:“学无止境”;
              他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
              他说:“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创新,才能有所超越”;
              他说:“身先士卒,身教胜于言教”;
              他说:“只要理论上行的通,踏踏实实去做,难关就一定能攻克!”
      学无止境
              1982年,21岁的我从南京大学毕业,来到了地处太白山麓的中国电科39所,从此与卫星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物理系毕业的,搞天线工程对我来说专业并不对口。刚工作时,工程实践差,甚至连图纸也看不懂。为了迅速适应工作,我利用节假日、晚上的时间,自学《机械制图》、《微波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专业基础理论;为了扩充知识面,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专业书籍,学习并掌握不懂、不会的专业知识;一个个技术难关的攻克,一项项技术成果的取得,可以说都得益于读书。
              如今,互联网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学习、扩大专业面,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也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但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
              回到1988年,那时39所承担了为国际海事卫星北京测控站研制标准天线的任务,该天线需要特别的跟踪器。该技术当时仅美国拥有,国内尚无先例,领导把这一重担交给了我。
              当时,我的师父调走了,手头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持材料,耳边传来的是:
              ——“他,太年轻了!”
              ——“他,能行吗?”
             不到三十岁的我在一片质疑声中接过了重担。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凭着这一信念,顶着压力,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工作程序: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实验——修正数学模型——进一步开展模拟实验——建立实用的工程设计程序,反复构思、反复试验、反复论证,不停地演算。白天干的是跟踪器,晚上梦的是跟踪器,病了躺在床上想的还是跟踪器,甚至在吃饭、与家里人拉话时都想的是跟踪器。进入加工阶段,困难就更大了,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只许一次成功,没有反复的余地!”我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山沟沟里白天停电,我就和加工师傅们等到后半夜来电了再继续干。一边向加工师傅们讲明设计意图,一边与加工师傅们一起商量解决加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经过100多天的奋战,在加工师傅们的努力下,某带宽某模跟踪器终于一次研制成功了,其性能指标也达到或部分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指标,解决了国际海事卫星北京测控站的关键技术,后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敢于创新,才能超过别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完成一项任务后,我和我的攻关小组又向世界高峰挑战——攻克某频段某带宽馈源技术难题。某带宽馈源,世界尚无先例,当时国内外一些有名的公司和老专家都感到难度很大。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创新,才能超过别人”,我们攻关小组秉承这一理念,大胆尝试,每改动一次设计方案、每调试一次,都要找到理论依据,把理论和馈源研制有机结合起来,减少盲目性。在研制最紧张的时候,我和两个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车间,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披星戴月,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试制件全部加工结束。但由于高次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调试指标不理想。我们就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研制方案。
               问题解决后,在准备迎接国际卫星组织验收时,意外又出现了:极化器驻波和相位不能兼顾,分波器收发不能很好地兼顾。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没有气馁,详细客观的分析收发不能坚固的原因。经过不断地调试分析,不停地修改设计方案,在所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在工人师傅的大力配合下,困扰了3个多月的难题中终于解决了。我们终于第一个攀上了某MHz高峰,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拥有某兆宽带频率复用馈源技术的国家。
      身先士卒  身教胜于言教
             光阴似箭,转眼我已到了而立之年,作为研发中心主任,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培养年轻人,我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钻研业务,并注重对年轻人的引导。在机载某波段宽带有源相控阵天线(砖块式结构有源阵列)设计之初,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我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多跑跑,多学习”,于是我带着数位年轻同志前去多家优秀企业调研,在调研中开眼界、长见识、学知识。同时放手让年轻人独立思考、并行设计,互相取长补短,我负责严把评审关,就每个环节给出指正和意见,最终取得良好效果,这样也能为新同志快速成长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脚踏实地  攻克难关
              只要理论上行的通,踏踏实实去做,难关就一定能攻克。
              无论是攻克“带宽跟踪器”、“小型化双园/双线极化频率复用网络”、“某兆赫馈源”以及连续波雷达等等技术难关,还是做好预先研究课题,多年的实践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无论你喜不喜欢做,无论你会不会做,无论你能不能做,只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件事,你的潜质就会被激发,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连续波雷达测量系统是我们39所较为成功的典型产品,目前已做出多套设备。在其研制期间,遇到了一些技术瓶颈,尽管用户表示,只要不影响使用,技术指标可以低些。但我认为,必须达到应有的指标数,不能为了满足其他指标而降低我们的指标。我们从理论入手,反复试验,攻克了难关,做出了高性能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如今,研发中心承担着多项技术攻关课题和预先研究课题,我和我的团队也将不负众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齐心协力、诚心诚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的工作作风,扎实开展工作,为39所开拓新的市场,为中国电科创造新的辉煌。